江西把握重点 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

2011-03-09 21:22  技校网友 内容被挡住,点击看完整内容
  • 一、培训与就业对接,提高政府补贴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 (二)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 (三)加大投入,落实资金
  • 二、扶持与创新并举,加快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 (一)出台政策,形成抓手
  • 二是实施“江西省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对青
  • 三是制定“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管理办法
  • 四是出台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
  • (二)打造基地,优化载体
  • (三)多元评价,质量为先
  • (四)竞赛表彰,营造氛围
  • 三、机制与制度共建,提升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效能
  • (一)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 (二)完善政策,夯实基础
  • (三)纳入民生,目标管理
  • (四)锻造队伍,搭建平台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要求,紧紧围绕贯彻《就业促进法》,以高技能人才工作为引领,以企业培训为重点,以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为依托,以鉴定评价为手段,着眼于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积极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能力就业。近年来,我省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0多万人次。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劳动者总量从2005年的20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82万人,增长了41%;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8.4%,比2005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从2005年的33.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57万人,增长了71%。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培训与就业对接,提高政府补贴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难、企业岗位需求旺盛但招工难的双重难题,以企业在岗培训为重点,着力促进培训与就业对接。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速度的加快,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旺盛,但由于技术工人总体水平低下,难以符合企业用工需求,“招工难”、“技工荒”等问题也同时出现,对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出台相关政策。吴新雄省长、熊盛文副省长专程到上高、高安等市县调研,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合同、三个台帐、四个对接”的就业培训工作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为中心;“两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工业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就业培训合同;“三个台账”就是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账以及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四个对接”就是建立劳动用工对接机制、定向培训对接机制、资金资源及政策对接机制、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

(二)积极探索,创新模式。过去主要以招标方式委托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补贴培训,但由于培训与企业用工脱节,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在缓解企业“招工难”方面收效甚微,还引发了一些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全省推广了“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即由企业先招工,招工后由企业进行培训,结业后再上岗,培训费用由政府直接补贴给企业。这种“穿着工作服培训”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了招工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从2009年推广此模式以来,工业园区招工培训人数达到了68.44万人,有效缓解了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

此外,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提高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就业创业能力,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目前已培训了5100多人。这项工作在全国司法系统尚属首创,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加大投入,落实资金。近几年,我省加大了职业培训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资金支出比例。2008年以来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就已经达到了7.15亿元。2009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了职业培训补贴资金2.3亿元,占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16.4%;2010年增加到3.8亿元,占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24%。并安排了近3800万元资金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

二、扶持与创新并举,加快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出台政策,形成抓手。一是实施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免费入读技校资助政策,对贫困生给予每人每学年2000元学费补贴,连续资助两年,资助名额从2009年的5000名增加到今年的1万名。

二是实施“江西省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对青年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人才给予每人2000元的政府培训补贴,对“首席技师”给予每人8000元的政府奖励,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制定“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化、集中化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试点。对符合规定的给予每人1600元的培训补贴以及不少于200元的鉴定补贴。培训结束后愿意继续入读技工院校的,可按规定享受国家助学金;直接就业的由培训学校推荐就业,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欢迎。目前已组织培训了1.6万人,2011年计划再组织1万人参加培训。

四是出台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意见,提出了13项具体措施。落实了技工院校定向就业补贴政策,对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技校毕业生给予2000—3000元的学费补贴,推进了校企合作,提高了技校毕业生服务工业园区企业的积极性。

(二)打造基地,优化载体。从加强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入手,为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载体。加大对技校的扶持力度,将部分优质技校认定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基地,充分发挥技校综合培训基地作用。重点依托技师学院、高职院校和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00所,其中技师学院7所、高级技工学校20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5所;全省民办培训机构740多所;建立了赣西公共实训中心等一批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端引领、技工院校主体推动、公共实训基地有力补充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三)多元评价,质量为先。2006年制定出台了《江西省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条例》,为全省规范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活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在高职院校建立鉴定所(站),大力推行“双证制”。开展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共549人参加了试点,其中288人通过评价后晋升为技师,49人晋升为高级技师,并享受每月200-800元的津贴。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四)竞赛表彰,营造氛围。每年开展各类技能竞赛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10多万人次。2010年集中力量举办了第三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等三项省级一类的职业技能竞赛,涌现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和岗位标兵。从2005年开始,建立了以“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奖和“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奖为主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目前,全省有9名高技能人才获得“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称号,60人获得“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95人获得“首席技师”称号,8名高技能人才享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将特别优秀、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纳入了省委直接联系人才的范围。

三、机制与制度共建,提升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效能

(一)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就业联席会议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作用,综合规划、协调部署各类职业培训计划,基本形成了全省统一的职业培训联动机制。

(二)完善政策,夯实基础。建立起了以《江西省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条例》、《江西省就业促进条例》、《江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核心,以就业工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纲领性文件为主体,以培训就业工作的操作性文件为基础的具有江西特色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2005年以来,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的培训就业工作政策文件就达到了22个。政策体系的构建,为培训就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纳入民生,目标管理。近几年,省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城镇职工培训、创业培训、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工院校等多项工作纳入了政府民生工程,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锻造队伍,搭建平台。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对院校教师的培训,“一体化”教师比例不断提高;加强对质量督导员、考评人员的培训,打造了一支专业素质高的鉴定工作队伍;加强基层培训就业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平台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

我省将认真贯彻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尽快研究出台我省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借鉴兄弟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职业培训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新的贡献。

原标题:江西把握重点 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

江西把握重点 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要求,紧紧围绕贯彻《就业促进法》,以高技能人才工作为引领,以企业培训为重点,以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为依托,以鉴定评价为手段,着眼于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积极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能力就业。近年来,我省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0多万人次。通过

天津工人报:在培训农民工中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阵地作用

本市职工经济技术大学作为全国工会就业培训基地、天津市总工会农民工学校,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中,立足培训实际、整合培训资源、丰富培训内容、抓住培训重点、突出培训特色、加大培训投入,落实部门责任,提高培训质量,力求培训实效、争创培训品牌。2009年面向本市6个行业、11个工种,开展基础素质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举办培训班196个班次,培训总课时8176课时,培

广西:开展特色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把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作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了独具广西特色的职业培训模式,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至今,广西再就业培训17.9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31万多人,创

重庆突出八大重点狠抓移民培训就业 成效显著

一是全面完成移民培训就业任务。2010年,全市共完成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80863人次,占目标任务的108%。其中:新增中职学历教育14000人,职业技能培训24842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8386人次,创业培训2503人,致富带头人培训1132人。新增城乡移民就业41207人,占目标任务的103%。完成“1+15”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投资10.4亿元,占

人社部明确对口援疆四项重点:促进就业,做好职业技能培训

北京、天津等19个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对口支援新疆12个地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个师,主要任务包括促进就业、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人才干部培养交流力度、帮助健全社保体系。这是记者6月21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的。这次会议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对

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公民境外就业,劳务输出法律公正的有效证明.

江西水南镇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有关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结合水南镇全面开展被征地拆迁的实际情况,在农村中实施“转移创业工程”,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失地农民成为创业者,水南镇将SYB创业课堂搬到了村组中,2011年5月10日SYB创业培训班在水南镇腊长村正式开班。此次免费培训的30名学员全部为失地农民,在为期15天的培训中,创业培训教师就SY

浙江杭州把退役士兵就业培训纳入“充分就业城市”创建

近日,省政府召开全省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省会议之后,我市随即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我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作出部署。副市长何关新出席杭州分会场会议并讲话。何关新在会上指出,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关系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大业,涉及军人切身利益。做好这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

山东无棣县大培训促进大就业

近年来,无棣县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辐射各定点培训机构和乡(镇、办)培训基地的网络体系。结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新开工建设项目和经济开发区企业集团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城乡劳动者29850人

四川甘孜州狠抓培训促进就业

今年以来,甘孜州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切实抓好各类就业培训,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全州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积极助推失业人员就业观念转变,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截至目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127人,合格率达90%以上,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企业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720人;再就业培训1741人,就业率达60%以上;创业培训783人,合格
技校专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