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汉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0-11-02 15:48  武汉工程大学 内容被挡住,点击看完整内容
  • 1.专业名称
  • 2.学制
  • 3.学位
  • 4.专业概况
  • 5.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 6.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和平台
  • (1)优化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
  • (2)规范教学管理、营造教师育人的良好氛围
  • (3)改善实训和实践教学条件
  • (4)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
  • 7.条件与师资

智能科学与技术

1.专业名称:智能科学与技术

2.学制:四年

3.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4.专业概况

   本专业属国家特设专业,也是我校特色专业之一,现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核心内容,应用前景涉及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智能化电器、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等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本专业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特色、以机器人足球为平台进行学生培养。由本专业学生为主组成的机器人足球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屡获佳绩。

   本专业除开设有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外,还开设有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机器人学、机器人控制原理、多传感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门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及实践。 

 5.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信息科学和智能系统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综合运用本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智能系统相关的科学研究、系统开发、项目管理与推广应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1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原 理与设计方法、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基本原理、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软件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智能系统的设计方法。

   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智能系统产品研发的能力和创新应用的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建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得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解智能系统发展与应用的前景。

   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善于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队协作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正确的竞争意识。

6.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和平台

  (1)优化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

   面向高端制造产业的技术需求,优化培养机器人自动控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具有“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和“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理论与工程能力的专门人才,重视培养IT领域的通用型人才,探索培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的游戏与仿真软件开发人才。

   实施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兴趣的区别化培养。借鉴英国朴特茅斯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体系,有计划地推进培养方案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2)规范教学管理、营造教师育人的良好氛围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明确各课程的培养质量标准。广范围开展专业教师之间的互评互鉴,推动教学成果优秀教师对其它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日常性的教学方法交流和教学状态汇报。

  (3)改善实训和实践教学条件

在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项目支持下,力争得到学校相适应的经费支持,开展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改革、工程化能力提升计划。

新增5个校外实习基地,力争创建1个层次较高的、与高端制造行业紧密的实习基地。

建立和完善专业对学生实践成果的奖惩机制,严格考核实践教学成绩。

  (4)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

   以校院两级的支持为动力,以每年完成2--3门的速度有效推进《嵌入式系统》、《机器视觉》、《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的视频资源录制与共享,提供完善、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

 7. 条件与师资

   本专业属国家特设专业,是“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校重点培育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80%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73%具有博士学位,1人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主持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学研究。本专业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特色、以国际机器人足球竞赛为途径、面向高端制造业培养人才,在“嵌入式系统”和“机器视觉”方面拥有具备工程和产业背景的教师团队。本专业与“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智能焊接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工程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原标题:2020年武汉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0年武汉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1.专业名称:智能科学与技术2.学制:四年3.学位:工学学士学位4.专业概况本专业属国家特设专业,也是我校特色专业之一,现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核心内容,应用前景涉及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智能化电器、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等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本专业以计算机知

2022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招生专业简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人社部、教育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30余名,博士26名,湖北省级人才6名,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专家1名,湖北省产业教授1名,武汉市创新人才2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

武汉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属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费标准:4500专业特色专业概况智能科学与技术,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属国家特设专业,也是我校特色专业之一,现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核心内容,应用前景涉及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智能化电器、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

2021年武汉东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及应用方向)(首选科目物理,不限选考科目,本科)(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系统方法、传感信息处理等专业理论和技能,具备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系统测试、技术支持与咨询等工作所需的工程实施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二)专业优势与特色:教育部特设专业,拥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所属院系:计算机学院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即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智能信息处理、分析和智能系统集成方面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够自我更新知识和不

2021年文华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5G通信智能光网络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5G通信智能光网络技术)本科学制4年(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5G通信智能光网络器件及模块设计与制造,具备光网络设计、规划和实施能力;掌握构建LED“Li-Fi”智慧照明信息网络的能力;掌握光电智能仪器设计能力;能在光电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专业优势与特色:本专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2021年文华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芯片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芯片技术)本科学制4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能从事人工智能芯片及电子元器件与系统、光电应用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优势与特色:本专业按照“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重应用”的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大学生电子类设计大赛中多人次获奖,

2020年武汉工程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智能感知工程方向)

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方向)1.学制:四年2.学位:工学学士3.培养目标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智能感知工程方向)隶属于测控与智能感知工程系,其知识涵盖了智能传感器与测量学、人工智能学、图像学与光学、计算机学、机械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的显著特点。本专业培养具有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在工业和国防等领域从事智

2020年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学制:四年3.学位:工学学士学位4.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是计算机学院开设早的本科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文化传承,专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具备

2020年武汉科技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的智能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在智能制造工程相关领域从事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制造、工程开发、科学研究以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二)主要课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导论、
技校专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