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76年,1982年开办职业教育,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
学校坐落于六合区北郊,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学校有机电工程部、电气工程部、现代服务部、综合高中部和智慧农业专业学院等5个系部;开办了3+3中高职分段培养、五年高职、职业中专和对口单招等4种办学类型;开设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观光农业经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18个专业,现有3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
| 序号 | 类别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计划人数 | 备注 |
| 1 | 五年制高职 | 表演艺术(幼师方向) | 2072 | 80 | 培养幼教师资 |
| 2 | 综合高中 | 建筑工程施工 | 40100 | 45 | 通过对口单招考 入如扬州大学、常州 大学、南京艺术学 院、金陵科技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晓庄 学院、江苏理工学 院、南京工程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盐城 工学院等本科院校, 获本科文凭 |
| 3 | 机电技术应用 | 51300 | 45 | ||
| 4 | 电子技术应用 | 91300 | 45 | ||
| 5 | 会计 | 120100 | 45 | ||
| 6 | 酒店服务与管理 | 130100 | 35 | ||
| 7 | 工艺美术 | 142000 | 45 | ||
| 8 | 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 | 150200 | 20 | ||
| 9 | 3+3大专班 | 机电技术应用 | 51300 | 40 | 通过转段考试升 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 学院、南京信息职业 技术学院、南京旅游 职业学院、扬州工业 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科技职业学院,获专 科文凭 |
| 10 | 电子技术应用 | 91300 | 40 | ||
| 11 | 酒店服务与管理 | 130100 | 35 | ||
| 12 | 会计 | 120100 | 40 | ||
| 13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90500 | 40 | ||
| 14 | 化学工艺 | 60100 | 40 | ||
| 15 | 三年制中专 | 机电技术应用 | 51300 | 45 | 赴博西华电器、 夏普电子、LG化学、 LG显示器、金陵石 化、奥特佳科技、苏 美达机电、国轩电 池、议事园酒店、永 鸿集团等企业实习、 就业 学生通过参加国 家、省级技能大赛获 金、银牌的保送上 本、专科院校,获本 科、专科文凭 毕业后可通过注 册入学进入高职院校 学习,获大专文凭 |
| 16 | 工业机器人 | 51300 | 45 | ||
| 17 | 数控技术应用 | 51400 | 45 | ||
| 18 | 电子技术应用 | 91300 | 45 | ||
| 19 | 新能源汽车 | 51800 | 45 | ||
| 20 | 电气运行与控制 | 53000 | 45 | ||
| 21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90500 | 45 | ||
| 22 | 酒店服务与管理 | 130100 | 45 | ||
| 23 | 会计 | 120100 | 45 | ||
| 24 |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 10100 | 45 | ||
| 25 |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 | 181000 | 45 |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各专业教学实训设备设施完善齐全,拥有机械实习工厂、数控实习实训室、电子装配流水线、多媒体室、计算机室等69个实习实训场所。学校有稳定的产学研实习训练基地和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学校还是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新建了标准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12个高标准篮排球场、体育馆等学生运动设施。
全校教职工328人,有专任教师181人,学历全部达标;有国家级名师2人,省级名师8人;硕士研究生37人;赴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专业培训的教师16人。中学高级教师61人,中学一级教师69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2%;市、区学科带头人19人;“双师型”教师79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71.8%;实习指导教师38人,其中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的有30人。师资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专业技能精湛。
学校秉承“就业有保障,升学有希望”的办学目标,每年招收新生1000多人,其中还有陕西、新疆、黑龙江、安徽等省区的学生慕名而来求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质量高,不仅有南京金陵石化、南京高精齿轮、南京乐金飞利普、上海崇正电子等近百家大型企业为毕业生就业合作单位,近三年还输送了35名学生赴日本研修工作,就业率达98%以上。2008年、2009年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我校均为南京市本科上线人数、本科录取率和800分以上高分人数三项指标全市第一,对口单独大专以上上线率一直在98%以上。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上连获金牌,荣获省“优秀学校”称号。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紧紧依托市场,围绕市场需求办学,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建特技队伍、育特长学生、办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二是坚持把学校办成“在全区有很大美誉度、在全市有核心影响力、在全省有重要地位的”办学目标;三是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服务三农、职教富民;适应市场、创新专业”的办学特色,走内涵建设之路,施强校发展方略,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校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动力,由于全面推进力度大,全方位实施效果好,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我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科研引领、专家指导,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学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科学规划,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那时,我校有四大专业群13个专业:一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机械、数控行业飞跃发展的态势,确立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龙头专业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二是结合本地区电子行业的需求现状,确立以电子应用技术为龙头专业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三是依据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市场趋势,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龙头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群;四是依据本地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的趋势及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的迫切需求状况,确立以会计和电子商务为双龙头专业的经贸专业群。在这四个专业群中,重点建设好各龙头专业,做大做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专业,强化主干专业,由于加强专业建设的力度大,效果好,电子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均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2、服务地方经济,开发特色专业。“天赐国宝 中华一绝”雨花石的主产地在南京六合,六合自古以来就是誉满海内外的“雨花石之乡”。六合雨花石产业已越做越大,当时在六合从事雨花石生产的企业和公司有200多家,加上个体工商户和在全国各地销售雨花石的代理商,总数超过1000家,年销售收入不下3亿元,从业人数超万人。此外,雨花石工艺品、首饰等加工产品的生产也渐成大观。为了擦亮“雨花石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充分挖掘雨花石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用文化提升六合的雨花石产业,为六合区培植扶持龙头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把雨花石产业做成六合的特色产业、招牌产业和支柱产业,我校主动邀请南京市和六合区雨花石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召开论证会,并与开发、生产雨花石工艺品的企业联合开办“工艺美术”(雨花石雕刻)专业,为雨花石产业提档升级并做大做强培养专门人才。
3、不断加大课改力度,课改工作稳步推进。我校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指导,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了课程改革组织机构,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课程改革团队的工作,划拨专款确保课程改革的经费需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专家引领、科研先导,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改革方案,坚持边实验边推广的原则,逐步深入。坚持深入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定专业、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整合课程内容,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等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确定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特长的学生培养规格要求。文化课课改结合专业教育,突出“必须”和“够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专业课课改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均有较大提高。
学校课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分获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成效一等奖,数学学科获得二等奖。2008年11月,我校成功举办了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为全市兄弟学校提供了鲜活的课程改革经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认定为省课改实验点,2009年2月学校被认定为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4、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制定了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制度及其管理办法,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来激励教师、学生刻苦训练,提升技能水平。学校既高度重视省市级技能比赛,做到有赛必参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又高度重视更多学生和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明确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技能竞赛目标。近两年来,学校每年举办技能节,力求做到技能比赛覆盖到全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位专业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在校内形成“学专业、长才干、练技能、展风采”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技能训练管理机制和选拔机制。当时三年,我校师生在省级各类教学、技能、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奖达69人次,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了较大的反响。2007年,在首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活动中,共产生六个一等奖,我校沈明老师指导学生设计的创新作品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也是南京市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学校”称号。2009年,我校师生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上,学生组的赵亚明、王凯一组选手获得电工电子类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一等奖,教师组的李家墅获得电工电子类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二等奖、孙书云获得电工电子类光机电一体化二等奖、郭发军获得机电类车工组二等奖,获奖的等级和人次在南京市的五个郊区县中位列第一。
5.扩大国际交流,提高学生成材规格。我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努力让更多的师生走出国门研修,提高就业质量和成才规格。近几年,我校先后选派了多名学生赴澳大利亚、日本留学深造,2007年,储竹云、宋文珊、章晓娟、郝晓燕、杨芳芳、陈红霞、焦慧等8名学生经过严格的心理测试、档案选调、个别面试等程序,考核合格后,到日本米有奇化成株式会社边学习、边工作。2008年,王蒙同学顺利通过雅思考试,远赴澳大利亚留学,成为南京市中职学生走出国门进行深造的第一人。 [2]
学校始终把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学校对实训基地建设逐年加大了投入力度,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教结合为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集教学、培训、鉴定、产学研为一体的实习训练基地。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综合办学能力。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职业学校,在市、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力度投入。机电实训大楼、电子实训大楼、多功能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已建成两个省级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培训项目涵盖全校所有专业大类。还建成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六合经济开发区人才培训基地、六合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等。各实训基地的实训实验设备设施配置齐全,数量足够,现代化程度高,与本地区企业所用的设备相比,达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2、实训基地建设有特色,产、学、研做到了有机结合。我校的实训基地实施产教结合模式,使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除具备教学、培训、生产三项职能外,还建成了劳动部门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具有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和技能鉴定相匹配的设备设施。06年我校是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大赛的承办单位之一,08年、09年、10年连续三年承办了省技能大赛南京市选拔赛。实训基地的建设促使了我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日益更新和突飞猛进。
3、学校各专业均建有对口、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数已达16个,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订实习计划,由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工作,做到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岗。同时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学校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实习效果优良,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4、校企合作,坚持产教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学校与本地区多家企业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式”培训,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向“宽领域、多模式、深层次、紧密型”方向发展,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接触。企业为学生实习训练、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双方互动双赢,互利互惠,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
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北郊朱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