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土地总面积8199亩,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395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39万平方米。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99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6万余人(含留学生),其中本科生3.8万余人,研究生8千余人。有国家级精品(含双语)课程1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在线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含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主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形成了以丁颖创新班为突破点,以主辅修、双学位、国际联合办学为主线,以平台加模块为基础的点、线、面相结合,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论文6篇,论文学科涵盖了农学、工学和管理学等门类。201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9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2个,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广州)1个(农业农村部),国家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1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5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均设在学校。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将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强农兴农的担当使命,强化农业与生命科学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推进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融合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着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制 |
---|---|---|
农学院 | 农学 | 四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四 | |
植物保护 | 四 | |
工程学院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四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 | |
交通运输 | 四 | |
工业设计 | 四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 | |
车辆工程 | 四 | |
自动化 | 四 | |
经济管理学院 | 农林经济管理 | 四 |
经济学 | 四 | |
金融学 | 四 | |
工商管理 | 四 | |
会计学 | 四 | |
市场营销 | 四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 | |
电子商务 | 四 |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 | |
物流管理 | 四 | |
兽医学院 | 动物医学 | 五 |
动物药学 | 五 | |
园艺学院 | 茶学 | 四 |
园艺 | 四 |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四 | |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 林学 | 四 |
园林 | 四 | |
森林保护 | 四 | |
城乡规划 | 四 | |
旅游管理 | 四 | |
风景园林 | 四 | |
草业科学 | 四 | |
资源环境学院 | 生态学 | 四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 | |
测绘工程 | 四 | |
环境科学 | 四 | |
环境工程 | 四 | |
资源环境科学 | 四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技术 | 四 |
生物科学 | 四 | |
动物科学学院 | 蚕学 | 四 |
动物科学 | 四 | |
海洋学院 | 水产养殖学 | 四 |
海洋科学 | 四 | |
食品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 |
生物工程 | 四 | |
包装工程 | 四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四 | |
人文与法学学院 | 法学 | 四 |
汉语言文学 | 四 | |
历史学 | 四 | |
哲学 | 四 |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四 |
水利水电工程 | 四 | |
建筑学 | 五 | |
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 | |
统计学 | 四 | |
应用统计学 | 四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 | |
网络工程 | 四 | |
软件工程 | 四 | |
工业工程 | 四 | |
材料与能源学院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四 |
应用化学 | 四 | |
材料化学 | 四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 |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四 | |
制药工程 | 四 | |
电子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四 | |
通信工程 | 四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四 | |
公共管理学院 | 社会工作 | 四 |
土地资源管理 | 四 |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 | |
行政管理 | 四 | |
社会学 | 四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四 |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四 | |
艺术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四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 | |
环境设计 | 四 | |
产品设计 | 四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四 | |
动画 | 四 | |
音乐学 | 四 | |
音乐表演 | 四 | |
表演 | 四 | |
编导 | 四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四 |
日语 | 四 | |
商务英语 | 四 |
1.优秀考生奖学金
奖励录取到我校的优秀全日制普通本科新生,根据学生高考成绩评定。
2.国家奖学金
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
3.国家励志奖学金
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5000元。
4.学校奖学金
奖励品学兼优以及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校内综合奖学金,包括“丁颖”奖学金、 一等奖学金(3000元/人)、二等奖学金(2000元/人)、三等奖学金(1000元/人)。
单项奖,包括社会工作优秀奖、文体活动优秀奖、科技创新优秀奖、精神文明奖、社会实践奖、创业实践奖、学习进步奖、学习优秀奖等,金额为500元/人。
5.新生绿色通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校注册时,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办理入学手续。新生入学后,再根据学校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6.国家助学金
资助家庭困难的本科专科在校生。资助标准:特别困难4000元/人/学年;困难3000元/人/学年; - -般困难2000元/人/学年。
学年制专业收费标准:文史财经管理类专业学费6061元/生·学年(其中,会计学(创新实验班ACCA)、金融学(创新实验班CFA)前三年加收考证辅导培训费12000元/生 学年);理工外语类专业学费6853元/生·学年;软件工程专业学费8000元/生·学年;农科类专业学费5480元/生·学年;艺术类专业学费 10000元/生·学年;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办学的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外合作办学)、园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收费实行预收,终收费标准以广东省发改委批复为准;国际班类专业(3+2模式、2+2模式)在国内学习期间学费按该专业收取正常学费外,另加收英语培训费25000元/生 学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及各专业国际班在国外合作大学就读期间,按国外大学学费标准收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分互认校际联合培养专业在澳门科技大学就读期间,按该大学学费标准收费,在华南农业大学就读期间,按照6853元/生·学年收取。
学分制专业收费标准:本校人文与法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除外)的部分相关专业,实行学分制收费,学分学费120元/学分,四年制约160学分/生。
住宿费标准:空调4人间,1500元/生 学年;空调6人间, 1200元/生·学年。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2004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刘雅红。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约3363人,其中专任教师2276人(正高级487人,副高级838人);博士生导师309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863人,专业型硕士生导师1243人;院士、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55人次,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等省级人才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学校教学服务条件优越。图书馆藏书926.3万余册(含电子文献);校园网可与互联网千兆高速互联;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可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的各种手段;有直接为大学生服务的校内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有15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597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有4个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和各类运动场地。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六大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组建了中英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中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中巴农业研究院等一批国际科研平台,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假期交流项目;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